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在一个和煦的冬日午后,我们走入贺桂梅老师位于人文学苑的书房。贺桂梅老师说,自己的办公室和研究室合二为一,这里陈列着的4000余册书籍只是平时常用的,她的家里还有更大规模的藏书,共有大约5万册。

贺桂梅老师微笑着,与我们谈起她与书籍、与文学、与北大的故事。她的笑容是为中文系的同学们所熟悉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的交谈中,每当她微笑着开始一次娓娓道来的讲述,都让人觉得仿佛这就是想象中“北大中文人”的样子,就是文学研究的魅力和意义。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呼唤“人文学的想象力”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采写丨吴纪阳

摄影丨吕宸

初冬的人文学苑草木疏朗,曲径通幽。行至6号楼前,古朴的朱墙红瓦与蓝天相映,更显端庄大气,“斯文在兹”石沉静伫立,传递着朴素坚韧的人文传统。这里是北大中文系,是贺桂梅学习、工作、生活了34年的地方。

走进贺桂梅的办公室,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高大书架映入眼帘。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里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从革命文学经典《创业史》《红旗谱》到全套的金庸小说,从《丁玲全集》《赵树理全集》到《后宫·甄嬛传》等现象级网络小说,历史图景和文学样貌可于此窥见。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除了贺桂梅专攻的中国当代文学,这里还陈列着现代文学、女性文学、电影研究、理论研究等各领域的书籍。在文学领域之外,书架上的《21世纪资本论》《社会学的想象力》《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文明史》等社会科学著作也都是她所钟爱并熟读的。聚焦于当代文学,而又绝不仅限于当代文学,贺桂梅的研究格局和学术理念在她的书房中得到具象的呈现。

贺桂梅说,自己的办公室和研究室合二为一,这里的4000余册书籍只是平时常用的,她家里还有更大规模的藏书,共有大约5万册。在她看来,一个学者的阅读,是其研究格局和精神视野最直观的体现。

阅读在一个研究者的精神世界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觉得可以占到60-70%。其他的就是自己的阅历与观察。我很愿意去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比如去观察周围的人,观察社会心理,还有去看热播的电视剧、电影、网剧等,这在广义上说也是一种阅读。

贺桂梅说,呼吁“人文学的想象力”,其实是打开自己,将个人的问题、文学的问题放到一个大的社会结构关系层面进行讨论,是为了重新激活文学的力量。遍览群书,笔耕不辍,她始终关切的,是以文学研究介入现实,从文学出发体认当代中国。

01

一个不由自主的选择


“从初中开始

我就对现当代的作家和文学

有一种亲切自如的感觉。”


对于贺桂梅来说,文学是一种与生命交叠在一起的深刻经验,走上文学研究道路“好像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选择”。在她的童年时期,家里就有浓厚的文学氛围。她的父亲是基层干部,也是乡村知识分子,业余爱好是阅读明清小说。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也很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二拍”等古典小说,这些书是她最早的文学启蒙读物。

渐渐长大后,贺桂梅接触到更广阔的文学天地。她的两个姐姐都是学校里文学社团的成员,经常给她带回屠格涅夫的小说、泰戈尔的诗集、蒲宁的散文等新的文学读物,她开始喜欢上这些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她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一位很活跃的文学青年,很欣赏她的文学素养,把自己的“枕边书”《红与黑》借给她看,还送给她一个笔记本,要求她每天写一篇日记或者作文,希望将她培养成一个作家。

那时候的氛围就是这样,好像没有什么其他选项似的,只要你比较有想法或者比较活跃,就都是文学青年。回过头来想,80年代那种文学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氛围渗透到了基层社会的不同角落。


1990年,贺桂梅进入北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她徜徉于燕园的景致和氛围,也常常花大量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感受阅读带给人的宁静和纯粹。90年代的人文学界生机蓬勃,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碰撞激荡。对贺桂梅来说,这种学术氛围的滋养尤为宝贵。她经常与同学们相约一起去吴晓东等年轻老师的宿舍找他们聊天,一起去听戴锦华老师一座难求的电影课、女性文学课,下课后还会和戴老师一起吃饭,听戴老师讲学术界的前沿观点。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90年代,贺桂梅在春天的燕南园

这段求学时光是贺桂梅集中大量阅读学术著作的时期,也是她从文学爱好者转变为专业的文学研究者的关键阶段。她在课上认真记下老师们提到的新思想、新理论,跟随着老师们的指引去读书。为了把重要的理论著作真正读懂、把握其中的核心思想,贺桂梅发明了一种读书方法,她称之为“下笨功夫”。拿到一本书,她在泛读一遍之后,先把目录在电脑文档里抄一遍,“抄目录的过程是把握这本书的内在思路的过程”。然后,她还会把书里自己觉得最有启发的章节抄一遍,并重点关注那些在泛读时标注出来的部分,把这些段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最后把最有收获的内容填写在章节目录下面。

我还有一种练习式的阅读写作,在电脑上做一些小文件夹,以领域的名称命名,比如‘民族国家理论’,然后把相关的书和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都放到这个文件夹里,通过这样的练习我觉得我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如今,贺桂梅建议学生读书要“跟人读”,即系统性地阅读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系列著作,从中把握他们的核心思想,学习他们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她说,大家在学校里上的课是一样的,之所以理解的程度有区别,还是因为在阅读上下的功夫不同。“所有的聪明其实都是靠勤奋在后面顶着的”,这位以广博和深邃著称的学者笑着说出这样坦诚而平实的话语。

在贺桂梅心目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她的导师洪子诚老师以及戴锦华老师。洪子诚老师对史料的重视和思考的厚度让她的研究承袭中文系厚重的文学史研究传统,而戴锦华老师犀利的批判视野、有感染力的表达让她建立起与自身生命体验深切相关的学术风格。贺桂梅笑言,有朋友称她的风格是“洪子诚+戴锦华”。的确,她的著作沉淀着理论的厚重,而又浸染着真切的精神诉求和情感体验;既有辨析材料、回溯历史的深厚功底,又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1997年,贺桂梅参加硕士毕业答辩(右起第一为贺桂梅、二为赵祖谟、三为洪子诚、四为曹文轩、五为戴锦华、六为朴贞姬)


02

从具身生命体验出发的研究


“如果一个人可以

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某件事,

那一定是跟她的精神诉求

有着内在关联的。”


贺桂梅将1990年代称为她的“学术原点”。从1990年入学到2000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90年代的十年对应着贺桂梅的整个求学生涯。这个时代以它特有的热烈、自由、探索和争鸣,深刻地融入进青年贺桂梅的生命经验,在她的学术生涯中打下了生动的烙印。

在这个思想界十分活跃的时期,北大中文系的几位著名学者都分别提出了新的不同于80年代的学术研究路径,如戴锦华老师的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钱理群老师的思想史、洪子诚老师的文学史、陈平原老师的学术史等,这些研究突破了过去纯粹在文学内部进行鉴赏批评的研究方法,给作为青年研究者的贺桂梅带来极大的触动和启发。

感受到从事学术研究的深层动力,将学术研究作为认识自我、认识中国、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介入现实的方式,这是1990年代给予我的最大馈赠。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硕士期间,贺桂梅在宿舍里阅读


这样的思路也成为贺桂梅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的理念。她的研究从90年代出发,延展到当代中国的“五个时段”。1999年,还在读博的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批评的增长与危机》,对90年代文学批评进行近距离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开始准备博士论文《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立足90年代反思80年代。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思考打磨,她在2010年出版《“新启蒙”知识档案》,将80年代文化研究推向深入。这期间她还写作了《转折的时代》,以五位作家为个案,试图立体呈现1940-50年代的文学转型,从而思考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体制、主导思想、当代文学规范如何确立。

完成《“新启蒙”知识档案》后,贺桂梅的研究重心从1980年代转向1950-70年代,在2020年出版了《书写“中国气派”》,讨论民族形式建构与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认同。2023年,贺桂梅的新著《重述中国》面世,聚焦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20多年的笔耕岁月,她著述不断,新见迭出,背后的动力与90年代形成的学术个性和学科自觉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贺桂梅的部分著作

贺桂梅始终坚持的性别研究也与她的切身经验紧密相关,她在90年代读硕士时就参与到当时的“女性文学”热潮中,虽然博士论文转向了文学史研究,但一直没有放弃关于性别议题与女性文学的讨论。2014年,贺桂梅出版论文集《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这是对她的性别研究的一次总结,也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不同时期主要性别议题的大致轮廓。贺桂梅认为,女性问题从来就不单纯是女性个人或女性群体本身的问题,应该将其放到一种更大的研究视野和更大的社会结构中来讨论,从而推动形成总体性的社会共识,形成有效的判断并生成改变现实的诉求和力量。

我最有感触的是学术真好,它可以让我们将感性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别问题之中,它也让我们能对更广泛的社会处境有同情、共情与关切。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2020年秋,贺桂梅在中文系系楼前留影

在贺桂梅的回忆中,她的学术道路就是如此与生命体验紧密缠绕、息息相关,她始终努力以学术的视角和观点回答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问题,阐释生活中感性的、具身性的体验,也在与师友们生活化的交流和耳濡目染之间感受学术知识的传递。

在研究生期间,贺桂梅与同在中文系读研的王风、李宪瑜、姚丹、萨支山以及西语系的吕文娜结成好友,经常一起去上课,上完课就轮番AA制去吃饭、聊天,交流最近读过的书和新的学术动向。因为他们一起吃喝太频繁,被朋友戏称为“四美具,二男并”。

那时,贺桂梅每周末还会参加当代文学教研室的“批评家周末”活动,与师友们相聚在静园五院,讨论“当代文学的理想”,研读和批评流行文学文化作品。如今回想起来,她觉得学生期间收获比较大的生活好像都跟“吃吃喝喝”有关,在那些场合,她感受到自由讨论、自由交流的氛围,对专业的认同感也是在这种轻松随意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

我们在求学期间不是只有读书一件事,有大学校园那种轻松的精神状态和开放的人际关系,还有人生探索的弹性和自由度,这些是那个时代校园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90年代,“批评家周末”一次活动后留影(前排右三为谢冕,前排中间为贺桂梅)

从容平和、亲切自如,这是如今中文系的同学们对贺桂梅最多的印象。文学研究的熏陶与涵养让她在生活中保持豁达和愉悦,也在时代与社会的大问题面前拥有智慧和理性。在她温和的笑容和睿智的话语之下,是三十余年学术与生命交融所滋养出的丰盈内心。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03

以文学为“中介”理解当代中国


“在立足文学的同时

打破专业的边界,

去回应当代中国的问题。”


将文学放在当代中国的视域中来看待,这是贺桂梅长期坚持的研究方法,她对这一方法的思考和探索从博士阶段就开始了。90年代,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非常活跃,贺桂梅经常应邀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渐渐地,她开始反思单纯在文学内部进行批评的方法。

无论就写作方式、发表方式,还是这种写作可以调用的理论、思想资源而言,我都觉得匮乏和不满,因而感到难以为继。我不满足于将自己限定在某个单一的视角中,在无法看清总体性历史结构的情形下,几乎是‘自说自话’地发表批评研究。

在90年代思想界和学术界氛围的影响下,贺桂梅始终相信文学研究可以打破既有的专业边界,在更大的视域中讨论中国的问题。因此,从这样的问题和困惑出发,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通过学术与思想的方式与社会现实产生互动,如何将个人生命中携带的经验与记忆带入研究。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贺桂梅与同学们在校门口合影(后排左一为贺桂梅)

作为在专业学术训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贺桂梅却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纯文学”的,她始终希望把文学的问题,和思想的问题、大众文化的问题、理论的问题乃至社会科学的问题,放在同一个场域中加以讨论,希望在更开阔的视野中理解当代中国,尝试在跨学科的视域中讨论中国问题。她的著作中有对辩证法理论、古典政治哲学、批判性社会科学等西方学术理论的熟练运用,也有对中国文明史研究著作与经典的援引,为当代文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打开了一种崭新而宏阔的视野。

受社会学家米尔斯所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启发,贺桂梅提出“人文学的想象力”这一重要概念。她认为,所谓“人文学的想象力”,既是“走出去”,从专业化的文学研究中走出去,和社会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话;也是“再激活”,把文学研究放在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研究的总体性视野中,讨论它可能具有的思想力和与现实对话的能力。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这既是打破个人与社会的简单对立,也是打破学科与专业的隔阂而在整合性的人文视野中回应现实社会的能力。文学的意义正在于它是培育这种能力的最重要形式。

这是贺桂梅用全部学术实践在推进思考和反复体认的问题,也是她在近年人文教育实践中希望分享给学生的。从2015年开始,贺桂梅几乎每年都会面向研究生开设“21世纪中国文化热点”讨论课,和学生一起探讨前一年出现的现象级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学术著作等。在教学工作之余,她也喜欢看电影、追剧,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追踪最新的大众文化热点,寻找值得研究的新方向。她对近年来现象级的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人世间》等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也关注着《不完美受害人》《宁安如梦》这类时下热播的网剧。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从2021年开始,贺桂梅主持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课程“认识中国的方法”,采取系列讲座的形式,每次课邀请一位代表性学者,在跨学科、跨专业的视野中讲授有关中国研究的具体话题。“今日电影:想象中国和自我的方式”“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城乡之际与家国之间”“书籍之路与文明互鉴”……涵盖人文社科多个领域的丰富内容为同学们带来知识的盛宴,让“以中国为认识对象,以专业为研究方法”的学术理念得以落地生根。

文学是她在少年时代就结成的密友,也是她一生的钟爱和事业。她的目光所及在广阔无垠的天地,立足之处却从未离开过文学。她说,理解当代中国,回应当代中国的问题,文学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媒介。

签名赠书!

你对贺桂梅老师有怎样的了解?

你和阅读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截至2月24日中午12点

点赞前5名的读者

将获得贺桂梅老师签名赠书

《时间的叠印——

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一本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采写、排版 | 吴纪阳

图片 | 吕宸、受访者提供

责编 | 黄昭华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藏书5万余册,她是北大教授贺桂梅


本文标签属性:

文学:文学作品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2023

小说:小说网站

文化:文化期是什么时候

历史:历史人物的故事

散文:散文作文

电脑:电脑连不上网

后宫甄嬛传:后宫甄嬛传免费在线观看

上一篇:2024中国985大学最新排名出炉了,北大跌至第三,上交大跌出前五
下一篇:北大龙年迎初雪,与你共白头

为您推荐